- 1980年代前:農業為主,基礎工業薄弱,工業產品多賴進口;實施共產主義,偏重與國防有關的重工業,忽視民生工業。
- 1980年代後:實施經濟改革開放;第二、三級產業產值大幅超過第一級產業,第二級產業最高。
- 影響第二、三級產業分布主因:資源、交通。
- 資源對工業發展的影響:煤、鐵、石油等礦產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煤、鐵、石油分布在北部(黃土高原有中國煤鄉之稱),重工業發達,南部缺乏礦產,以輕工業為主。
- 交通對工商業發展的影響:西半部-受地形、氣候影響,鐵、公路建設較稀疏且無港口,工商業較不盛;東半部-河運、海運及鐵公路均發達,對外貿易方便。
- 中國三大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 三大經濟帶之經濟水準: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 成立「經濟特區」(廈門、汕頭、深圳、珠海、海南與喀什),吸引外資設廠。
- 世界工廠:人口多、工資低,且原料豐。
- 世界市場:國內生產毛額(GDP)快速增加,消費力提升。
- 與臺灣經濟關係:1980年代臺灣勞工成本上漲,勞力密集產業移往中國;前往當地設廠的臺商,早期多是傳統產業,近年轉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中國已成為臺灣最大出超國,2010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 中國資源與交通分布關係示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