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題:全球暖化、水資源不足、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破壞、生態系統失衡。
- 全球暖化成因:工業發展大量排放溫室氣體,使全球暖化步伐加快。
- 全球暖化影響:山地冰川與兩極冰層融化,又因增溫使海水體積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人口稠密區;暖化導致生物棲息地環境改變,影響生態變化。如:蚊子向高山、高緯區移動,候鳥遷移情形減少;異常氣候頻率提高,如:乾燥、豪雨、暴風雪等。
- 全球暖化對策:簽訂《京都議定書》,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減緩暖化。
- 水資源不足成因:水汙染使有限水更加不足,主要發生於人口稠密的河川中、下游以及人口快速成長的開發中國家較嚴重;氣候異常,導致降水不足,發生乾旱。
- 水資源不足影響:鄰近國家因爭奪水資源引發爭端,如:位於河川上下游的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及乾燥區的約旦、以色列、敘利亞,爭奪約旦河水源。
- 水資源不足對策:節約用水、汙水淨化再利用等。
- 酸雨成因:空氣的氮、硫化合物等有害物質,增加雨水酸度。
- 酸雨影響:河流、湖泊及土壤酸化、森林生長異常、建築物受侵蝕。
- 土地荒漠化成因:過度放牧、農墾、採礦、伐林和破壞森林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與鹽鹼化。
- 土地荒漠化影響:強風颳起風沙形成「沙塵暴」。
- 臭氧層破壞成因:氟氯碳化物的排放使大氣臭氧層變薄,其中又以南極上空最嚴重。
- 臭氧層破壞影響:紫外線增強,人畜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提高,基因突變等。
- 臭氧層破壞對策:《蒙特婁議定書》的簽訂減少排放氟氯碳化物。
- 生態系統失衡成因:由生物及非生物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彼此互相影響,而自然環境變遷或人為破壞,會造成生態系統失衡,使生物多樣性消失,如:過度砍伐雨林使生物滅絕。
- 生態系統失衡影響:透過保留區或國家公園的設置,來保護生物棲地以維持生物的多樣性。
學習關鍵字
國中地理
全球環境議題
國中地理 - 全球環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