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個人若要達到理想的人格,就必須實踐良好德行,實現成功的人生目的。對的行為=學習成為有德之人。例:醫生長期在蠻荒的非洲行醫,以具體實踐來尋求自我理想與其德行的達成,屬犧牲奉獻的人格特質。不足之處:道德的論證必須因地、因人、因時而定,因此道德沒有必然的答案,也沒有普世價值的推廣。重視行為者的性格特質。
適當性原則務實外交可排他性中間財限定繼承民間文化浮動油價機制毒樹果實理論空氣品質指標戒急用忍限制連記制文化變遷公正原則通過儀式對臺三不政策自媒體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營利團體基本工資轉型正義(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justice)國家賠償責任最惠國待遇原則稅、捐第二部門政府消費支出補償與賠償社會資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全球在地化物質文化